谈到家居的变迁,我们不妨追溯到遥远的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可以说这是一个没有可能讲究家居品位的年代,“破四旧”后的家具已经失去了古风古韵,家居生活是一穷二白。房子是单位分的,虽说大小有个区别,但装饰是全民统一的,大白刷墙,水泥地面,木制门窗,油漆饰新。一床一桌,两椅两箱,家具再简单不过,而且有不少是单位发的家具;挂历月历,照片奖状,领袖画像是当时的标志性装饰画,墙上摆得越满,越能体现其政治色彩,而极少能看见家居的风采。不论你走到哪一家,看到的都会是同样的墙面、同样的家具、同样的地面。
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都会清晰地记得,从1979年开始,人们的家居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囊中渐丰的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居住环境。家具是自己做的,大衣柜、酒柜、高低柜和组合柜……找到的图纸有多新,家具的式样就有多新。一时间,刊载新型家具图纸的书刊成了畅销书,家具也变成人们生活富裕程度的标志,就连办婚事,女方也要问问男方家里有“多少条腿儿”。
时代标签 装修游击队开始出现
从80年代中期开始到末期,伴着改革开放的脚步,特别亚运工程的兴起,人们从第一批涉外宾馆的装修中领略到家居的魅力。于是,家庭装修的设计和施工手法,却总也脱不掉“宾馆气”。而消费者也真正作为装修工程的“甲方”,即出资方出现,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家庭装修”。那时的装修队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游击队,没有营业执照,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更不要谈什么设计人员、环保装修了。有的只是包工头和装修工人,当时的工人以四川和安徽的工人为主,不管活怎么样,倒是很能吃苦。他们最擅长的招揽生意的方式,就是在街边摆摊,家活工具一起上,一看就知道是干装修的。当时的装修队干得最多的就是刷刷墙、贴贴瓷砖、吊吊顶了,厨房、卫生间里最豪华的装饰也就是贴瓷砖,其他的一概没有。
西四一条街最早的“卖场”
当时最有名的装饰一条街就是西四装饰一条街,据当时街中最火的祥云装饰(正中瓷砖的前身)的王先生介绍,当时这条街的第一家店是卖花布的,那个年代许多的家居用品都是自己缝制的,自然花布非常流行。随后祥云装饰开始在此地开店,买一些家居建材类的用品,大多以消耗品为主,没想到生意火得不得了,自家店的伙计开始一个个的出山,在边上开起了一家又一家的装饰店,这条街也就慢慢地火了起来,成了80年代可以影响人们家居生活著名的装饰一条街。
从水泥地到地板革
不知道您有没有注意过,随着年龄的增长,你脚下的地面材料也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据地板专家介绍说,从地材的发展,可以充分看出人们居住质量的提高。不同年代出生的人,关于地板的记忆大不相同。生于70年代的人,小时候是在水泥地上玩儿大的,那个时候经济稍好一些的,学着礼堂的做法地面铺水磨石,看上去像大理石似的。有的人家则以化纤地毯遮盖水泥的冰冷。
七八十年代的时候,人们的房子都是素面朝天的,洋灰地、大灯管,要是谁家铺个地板革,就可以算是富人了。进入80年代,地板革一卷卷铺进家庭,方格的、花纹的、一色的,家里多了温馨感。塑料地板块是这一时期较为高档的地面材料。
简单的卫浴设施
在五六十年代时候,没有卫生间的概念,许多厕所是公用的。直到1979年前后,厕所这一基本功能空间经历了30年的时间才真正取得了在住宅套型里的地位,其后每年住宅卫生间的功能质量都会有明显的提高。在我国住宅发展过程中,经过多次独用与合用的反复,经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变化,1987年颁布实施的《住宅建筑设计规范》(GBJ96-86)中规定:每套住宅应设卫生间;外开门的卫生间应不小于1.80m;内开门的卫生间应不小于2.00m;卫生间内布置洗衣机时,应增加相应的面积,并设给、排水设施及单相三孔插座。可以说,从这个时期开始,才开始有了卫生间的概念,而谈到卫生间装修,则只是刷上油漆的墙面与地面了。最“豪华”的也不过是铺上白色瓷砖。
自制家具成为风尚
80年代初,家具普遍还是小手工制造的时代,一个师傅领着几个徒弟,到各家各户里削、磨、贴……个把月后就有一套平板木家具“出炉”了。那时的家具纯属朴素型,不讲求样式、色彩,只追求实用性和性价比。而且,国内市场刚开放,属于卖方市场,做出来的产品大都处于供不应求的销售状态。那时做家具根本不用个性与品位,只要能做出东西,就一定会有人买。
80年代后期,家居业呈现规模手工制造,国内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和平共处期,全国物资紧缺,供不应求,出现抢购风。可以想象当时的家居生意是多么好做,只要你能生产出产品来,就一定能以高价出售。因此当时许多小规模的家具公司就是抓住这个机会,扩大了自己的资本和规模,朝大型化、规模化发展。当时的家具厂较出名的是北郊木材厂(天坛家具厂的前身),在当时已经算规模最大的了。
正在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