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帘信息时代服装设计理念的探析

信息时代的来临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服装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最重要的生活标志之一,他们总是与时尚、潮流、时代精神、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尤其是服装设计理念的更新,无疑是最直观表达着这种潮流和精神风貌的。因此,窗帘行业研究信息时代服装设计所具备的文化内涵、设计艺术与科学技术的完美结构和发展趋势十分重要。

一、信息时代的文化思潮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业进展的加快,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对未来的信心。然而就目前的窗帘制品而言,尽管制成品在技术上较先进,遗憾的是在设计上却很少考虑人的心理特点、社会因素及生态环境,从而使窗帘与人和自然环境间存在一定的距离,这就是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大自然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引起了人本质的变迁、精神的空虚、个性的丧失、也使社会文化心理发生了改变。一般来说,经济发展的速率和生活因素之间的关系为:经济发展的速率愈高,则社会自然环境受伤害的程度愈大,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代价。同样,在审美领域,工业文明时代强调“形式追随功能”。它适应经济,强调造型简练、忽略环境和传统,宣扬“装饰即罪恶”或“少即是多”,这是无个性表达方式,是以科学性取代艺术性,是机械化时代的设计美学,它以科学客观的分析为基础进行设计,尽管能减少设计中的个人意识,强调功能第一,形式第二,注重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从而提高窗帘的经济性和效率。信息时代下的后现代主义是“反”现代工业文明的现代主义观念,它形成了一股新的“文化气候”。窗帘设计信息时代的多元化个性,较现代主义风格更重哲学文化内涵,重人与自然的统一,重生态环境,重精神境界,重个性,由强调功能主义转移到“窗帘是否适合于人”的要求,这正符合了新世纪人们对窗帘的需求理念。

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和社会产业的信息化,使“后工业时代”的世界成为以设计为主导的和以知识经济为重要标志的信息时代,这个时代的总体特征是商品必须高度艺术化,符合大众的心理需求,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它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回归,是创意的回归,是知识、经济、科技、艺术的有机融合。信息时代将呈现的一个趋势是科技成果通过设计快速转化,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注重创意、强化创新尤为重要。窗帘梦工场认为“:信息化社会,应当具备国际性的‘美’、 ‘人性’、‘创造力’,对企业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简单的美的形态表达,而是要具有走在时代前列的目光。”

二、窗帘信息时代服装设计理念的探析

1.新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是基于网络时代的发展应运而生的,它是网络时代所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其主要特点是艺术家可以把所有的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放到网上,与网友共同创作,并随时可参加或退出。“参加者”可以浏览或相互交流,同时消费者亦可以参加与设计师的审美情趣、想象进行“互动式”交流融合、渗透,对服装的多元化、个性化的潮流作出最快反应。同时一台具有强大图像设计功能的电脑可以把设计稿、构思统一收集整理,并保存起来,我们随时可以随心所欲地研究和设计,不必担心灵感浪费或溜掉。

2“.高层次”的转化

人类在不同的经济时期有着不同的文化和经济尺度,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变,人们已不满足于生存,更需要的是健康、舒适的穿着,这种“需要” 还在进一步向“高层次”转化。现在服装的样式、花色、材料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设计主体宁要曲折而不要直率,宁要模糊而不要分明,并广泛从新艺术风格、街头艺术、民族与民俗风貌、古典主义思潮、复古风貌、高技术风格、装饰主义、自然生态主义中汲取灵感,表达了对现代主义“单调缺乏人情味”的不满,同时也表明了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与后现代主义在设计理念上的相互紧密联系。

3.设计哲学文化内涵的体现

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师法自然”、“崇尚和谐”的理想境界,并与我国古代哲学文化相吻合。“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即“人与自然统一”的观点。天地万物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庄子齐物论》中有论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无为一”。在《周易》中则把天、地、人 “三才之道”视为整体,今天后现代主义思潮把“天人合一”作为后现代设计的基本哲学观点。在设计服装时考虑到形色、材料等方面的自然和环境因素,服装设计在诸如制作材料、生产工艺、使用功能以及形式感觉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牵制中完成。如在1999年“中国周”中展示的作品“天的梦语,以天梦、天语、天雾、天光、天艳为主题,以天的浩大神秘,变幻莫测为背景,通过音响、灯光、摄影、模特等文化的载体,演绎了一组来自天的灵感、天的呼唤、飘逸潇洒、空灵轻柔的服装组合,融人与自然于一体,产生了别具一格的艺术品。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图案中的形式塑造俗成的形象,沟通内外和大小环境,将具体的形式作为一种表达情绪和意蕴知觉的手段,为整个设计增加魅力因素,如中国文化中有特殊含义的梅、兰、竹、菊等自然纹样,我们从造型风格中可体味到与我们相近的东西,体验到纹样的人格意味。“师法自然”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主张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归根到底人要以自然为师,有针对性的“反璞归真”或“回归自然”。这种尊重自然的观念,在服装设计中将得到很好的应用。近年来,设计界弥漫着一种“回家”的渴望,吹拂着一股怀旧的微风,这股“自然风”是针对现代设计的相对标准化、机械化的。因为当生活程序化、简单化后,人们又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陌生而又毫无人性的环境之中,生活不再是主体的、富有生命力和充满变化的,仅仅只是沉没于平面化的单调中。作为设计师宁愿观察人心灵的世界,以艺术家的身份融合高科技和人们感情需要。服装设计要体现协调人的理智和情感,给人以“回归”“、回家”之亲切感,因此形态亲切、造型朴素、符合自然生态规律的整体设计正好与信息时代的潮流不谋而合。这种以回归自然、反璞归真的设计潮流使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有了更深刻的内涵,它不仅涉及到服装设计有形的外在的反面,还关注无形的内在感情的流动,以人为本的设计是感性和理性自然结合的设计实践。中国文化以“和谐”为“美”,所谓“天地之道而美于和”、“天地之美莫大于和”,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重视各种因素对人健康舒适性的影响。“崇尚和谐”是人们追求的理想境界。

4.个性文化的张扬

服装在信息时代的表现,既是实用品又是文化载体,它以其造型、结构、风格、细部雕琢等向人们传播着某种文化信息。我国传统蓝印花图案中可以看到三朵梅花、三片叶,如果使其形得到加强,数相对削弱,这样反而能使其特点更加鲜明,形成古典图案的大方个性,因此,服装设计在信息时代个性化的表达有赖于传统文化的发挥及其与现代艺术手法的完美结合。

信息时代中流行与个性如同鱼与熊掌一样不可兼得。有人认为越流行就越有个性,这是认知误区,应当这么说,越流行的东西越缺乏个性,越有个性的东西越难以流行。个性服饰也蕴藏着流行机会,处于个性时代,与其趋之若鹜地追逐流行,还不如我行我素地培养识别品质和风格的目光,这才是流行的真正本质—— 个性。

5.科学、艺术、技术新联盟

科学、艺术、技术新联盟与服装时尚科学技术与艺术在设计与社会生活领域是相互渗透与联系的一个整体。从过去的历史可以看到,农业文明时期是精湛的手工艺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工业文明时期是科学与大工业机械化的结合,而现今信息文明时期则是科学技术、手工艺技术与艺术组成新联盟的时代。

新能源、新材料、电子等新科技广泛的运用,使得人类进入一个跳跃式的发展阶段,这些因素深深地影响和冲击着服装设计、服装时尚,同时也给设计师提供了一些新思路。现代许多设计大师把对新材料的联想成功运用于服装设计中。首先,20世纪50年代马海毛的出现使巴伦夏加、郎万·卡斯蒂若为针织时装掀开了新的篇章。1958年涤纶维织物的发明,使其成为裙子和裤子极佳的面料,以后又陆续推出超柔软合成纤维的改良新面料,都成为设计师创造新潮流的灵感来源。进入动荡的60年代,前卫大师推出的震惊世界的“塑料女装”、“金属女装”和“纸制女装”都是源于对高科技和新技术的联想。而近年受“回归生态”潮流的影响,服装界又陆续推出了适应新潮流的新型纤维料,如:以天然纤维织物为基布,应用高科技涂层技术织物防风,并保留良好的透气性能:通过烂花、提花、压花、立体印刷、割线等技术增加面料的立体效果,使传统的乔其纱等一些较透明性感的面料具备了多样化的风格;被称为弹力纤维的面料以其广泛适用性与种天然纤维或传统合成纤维混纺,大大改变了面料的外观和品质。还有绿色纤维的应用更是令人赏心悦目,基因彩色棉花、有色羊毛、兔毛、塑料再生,太阳能染色等使面料生产的各个环节(纺、织、印、染、后整理)尽可能避免了污染,因此被称为绿色纤维,是未来时尚运用的绝佳材料。服装未来的发展,只有依赖于传统文化的渊源与精湛的工艺技术的完美协调,并有科学与机械工业技术支撑,才能做到推陈出新和迎合社会的文化心态。

6.中西融合、兼收并蓄

信息时代艺术设计在处理中西文化关系上应当坚持中西融合,反对任何形式的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努力发扬两种文化优良成分并加以锻炼融合,以求创造出适合信息时代所需的文化理念。例如由孙中山先生开创的“国服”——中山装,与褒衣博带的封建服饰相比,中山装移植了西方服饰的积极因素,它采用西式服装结构和裁制方法,虽与明、清代的服装形式没有相似的影子,但中山装却非常完美地体现了中国的民族传统性,没有人为的“施加”,它体现在精神里、风格上、气质中。中国与西方国家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心态,西方强调竞争,东方追求和谐、中庸,而同样是西式结构的中山装却流露着东方的美感。

中山装吸取了西方服装的技术和科学因素,但不是中国传统和西方行式的强行拼凑。孙中山先生从中国实际穿着出发,移植西方款式精心构思。使凝聚在人们心灵中的民族文化细胞体现在风格上,形成独具特色的崭新形式。形神结合而呈现时代新意,中山装是中西融合的成功范例。同样的,我们也可以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境及其他的表现手法,融西方文明中的比例法则、立体观、理性思维方式,这样可以互相为“用”,同时面向自然、面向生活、面向当代、面向未来。

上述内容不代表齐家意见,不承担法律责任

    相关推荐

    热门评论

    发送

    正在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