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不少涂料企业的利润普遍偏低,超过了该行业正常的利润警戒线(由于涂料行业特点等原因,涂料厂家的正常行业利润应该在20-30%,起码要高于10%),其主要原因是近年来残酷的市场竞争,直接导致涂料的市场价格与实际价格相背离。
市场需求每年递增较快
2010年,建筑涂料产量占比已经高达36.4%。但是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区别,欧美国家的建筑涂料在涂料工业中的占比都在50%以上,日本稍低,也维持在40%左右。
资料显示,在2004年我国每年仅建筑涂料的需求就有200万至300万吨,是亚洲最大的油漆和涂料市场。目前,市场需求正以每年25%的速度递增。到目前为止,2011年建筑涂料产量为414万吨,2012年建筑涂料产量487万吨,分别比上一年同比增长17.7%和17.6%。作为建筑涂料企业,需适时转变市场策略,积极响应国家保障性住房战略,也唯有此,方能在保持企业竞争力同时,践行企业的社会责任。
就总体规模而言,我国涂料产量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但人均年消费量却大大低于工业发达国家。其中,美国人均年消费量22公斤,世界平均水平为4公斤,而我国仅2公斤。此外,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建筑外墙采用高级涂料装饰的已占到了90%,而目前我国建筑涂料在外墙装饰中应用率还不到10%,市场发展空间十分巨大。
中国成为国外涂料样板间
虽然我国国内涂料市场需求在逐年增加,但是近几年来,内资涂料企业在市场上的表现可谓是“低谷中的低谷”,证券市场涂料板块的上市公司也连报亏损。在外资“进军”与内资“亏损”的较量中,我国涂料产业格局可能发生巨变。在资本、技术、产品质量性能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的外资企业将抢占大中城市领域内的高档市场,而规模较小、集中度低的内资中小企业只能占领广大农村等细分市场。
中国现在已经成了国外涂料的样板间。据了解,宣威、立邦涂料、ICI等世界知名涂料企业目前均在中国设立了总代理或建成生产厂,国际涂料企业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已达45%左右,几乎垄断了中高档产品市场。一场中外涂料拼杀战在所难免。
品牌战略存在短视行为
业内人士认为,理性的品牌经营策略应成为国内涂料企业在市场中突围制胜的首选思路。由于规模较小,中国的涂料企业无力进行大规模广告宣传,品牌知名度难以提高,部分代理商唯利是图的短期经营观念也对企业造成了损害。
另外,高质量产品不足、低质量产品供应过剩的现状对民营企业极为不利。目前,在涂料供应总量中,国内生产的高档涂料只占很小的比例,大部分依靠进口。随着市场格局的进一步演变,外资企业控制高端市场的地位将更加稳固,一些民营涂料企业有可能沦为外资品牌的加工厂。
当然,国产涂料也不乏精品,有些产品在品质上与洋品牌完全可以媲美,差距就在品牌价值上。目前,涂料企业在品牌战略上普遍存在短视行为,产品的策略仅限于产品销售环节。比如一个生产工厂往往同时注册几家公司,而同一公司又同时拥有几个甚至十几个商标。对企业而言,这种做法是想充分开发市场,拥有更多的代理商,同时又不至于让代理商之间以及代理商与企业之间产生利益冲突。然后,这一状况也导致涂料业能够叫得响的品牌屈指可数,而国内的优质涂料市场也几乎没有国产涂料的席位。
链接:LED筒灯联盟标准出炉 产品将贴上集体标志
卫浴市场销售 以中端市场为主高低端为辅
正在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