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广交会之机,陶博会、机博会、家电展相继于本周举行。陶博会遭遇部分一线品牌“撤柜”,会展人气相比上届冷清不少;机博会虽然参展商爆棚,人气也非常足,但实际下单的客商非常少,“围观客”成为几大展会的主力之一。
举办了18届的陶博会并不是第一次冷清。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最近几年,关于陶博会冷清的报道屡见不鲜,甚至可以说是每届都冷。协进陶瓷昆明经销商王燃锋参加了很多届陶博会,他的感觉印证了媒体的报道,他说:“在我印象中,陶博会自从三年前开始就变得非常冷清了。”
陶博会为何遇冷?有业内人士总结了原因:会展场地分散,各场馆活动各自为战;知名品牌缺乏,不能代表行业最高水平;展会数量过剩,造成参展人员分流等。显然,这只是微观原因,从宏观层面分析,则源于当前经济形势恶化。因为遇冷的不止是陶博会,“会展周”期间的几大展会均际遇不佳。
“会展周”冷清的宏观原因,归根结底只有两点。一是欧债危机及美国信用评级下调等原因,导致欧美经济疲软,中国外需不足。二是中国历时一年多尚不见松动的房地产调控,导致陶瓷等上下游产品内需不足。这精准地吻合了中国经济的两大弊端——严重依赖外部需求和过于倚重房地产业。
有人会有疑问,早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广东和佛山就走科学发展观路线,“双转移”、“腾笼换鸟”、“广货北上”,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以期化解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的危险,并促使经济由外需拉动向内需拉动转变。几年过去,面对外需不足,广东和佛山又面临较大冲击,难道过去几年的产业转型升级没有效果?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近日表示,今年前三季度,净出口不振实际上给经济增长率带来了0.1个百分点的损失。即便如此,三季度GDP同比仍然增长9.1%,而二季度增长率为9.5%。新出炉的数据尽管略低于分析人士预期的9.2%,但仍受到了经济学家的普遍欢迎,《华尔街日报》据此推断:“这个长期以来依靠出口的国家开始更多地受到国内需求的推动。”
应当讲,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效果,中国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度相比三年前已大幅下降。经常项目盈余是经济学家用来衡量中国贸易差额的一个宽泛衡量指标,2011年上半年,中国经常项目盈余只相当于GDP的2.8%,而2007年这一数字在10%以上。汇丰银行经济学家屈宏斌说,就算西方经济体滑入新一轮的衰退,对中国增长的影响应该也比三年前小很多。
然而,如果全球经济出现严重衰退,那么国内需求的增长是否足以抵消出口长期低迷所导致的负面影响?从冷清的“会展周”可以得出否定的答案。因此,继续加大产业转型升级力度,继续扩大内需成为不二选择,而这有待于消解一些阻碍转型的因素——垄断就是一项。
21日,国资委发布了《央企2010年度分户国有资产运营情况表》,“成绩单”显示,央企日子越过越滋润,利润持续以极高的速度增长。相比之下,广大中小企业叫苦声一片。体制内企业依附于行政和权力资源,资金和政策资源都向其倾斜,衣食无忧。而体制外的企业因银根紧缩非常缺钱,不少民营企业倒闭。在这种国民收入分配机制中,资源分配向政府和体制内企业倾斜,而解决了国内大部分就业问题的民营企业则严重“缺血”,内需市场的兴旺不能长久。因此,破除垄断是产业转型升级之路上绕不开的一环。
正在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