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不仅会压缩橱柜的利润空间,更会让消费者对产品质量产生怀疑,过度的“价格战”将会使整个市场陷入混乱,而真正的生存之道在于品牌建设。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加大品牌建设的力度才能为企业的营销助力。
2011年,受楼市低迷、市场趋冷、租金上涨、原材料涨价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泛家居行业可谓“夹缝求生”。专家预测:未来一年半,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进一步降温,中国泛家居行业将面临艰难的“寒冬”。橱柜企业如何生存,如何抵御“寒冬”?扩张还是固守?机遇还是陷阱?
重压之下市场冷清
日前,笔者在深圳五方家居卖场、家和居精品装饰、八卦岭国安居、八卦岭乐安居等十多家家居卖场进行了深入调查。
调查显示:深圳绝大部分建材卖场受楼市影响,销售比去年显著下降。其中,宝安建材市场最为冷清,只有八卦岭周边至田贝路之间的建材市场因为香港客的到来,所以客流量相对较大,在传统的“金九银十”旺季到来之际,虽然很多橱柜店都挂出了醒目的促销广告牌,但仍是门可罗雀。
针对目前卖场加速扩张、市场竞争激烈的现状,不少商家纷纷表示:新卖场、新品牌的介入摊薄了企业和经销商的利润,生意愈加难做。另一方面,随着物价不断上涨,卖场租金逐年提高,经销商备感生存压力,企业也难以发展壮大。
与之同时,越来越多的竞争者如家电、家具、卫浴和瓷砖等行业巨头加入橱柜行业,终端橱柜门店增多,从小店到大店,大店到多店,从街边店向大卖场集中,从产品竞争到品牌之间的竞争。这一切意味着原来利润相对较高的橱柜行业,现在已陷入价格战的泥潭中。
企业和经销商必须明白一个道理,价格战的必然结果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在市场的重压下,为了摆脱困境,只有提高产品的价值,以价值取胜,才是企业发展的硬道理。
严把质量关,抵御“寒流”
近段时间,家居行业出现越来越多与质量有关的丑闻,之前的“达芬奇事件”余波未平,“深圳、青岛红星美凯龙售假事件”又闹得沸沸扬扬,一时间家居行业饱受消费者质疑,面临一轮信任危机。
笔者走访市场时了解到,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消费能力高的会购买品牌产品,而消费能力不足的则更多渴望购买物美价廉的产品,这里的“物美”就是指质量好。不少消费者甚至表示,有时宁愿多花一点钱买好一点,质量有保证才能用得安心,质量不好的更换周期短,实际浪费更多钱。
考虑到现在市场上出现的信任危机,橱柜企业更要加强自身产品的质量建设,从选购材料到最后出厂,每一个环节都要把好关。只有将质量最好的产品卖给消费者,才能得到最多的信任,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逐渐扩大影响力,树立企业品牌形象。
准确定位,抓住主流消费群
在高端品牌家居连锁卖场大肆扩张的同时,各名牌大卖场的商品也跟着“金装银裹”抬高身价。据调查,中国只有9%的高端消费群体,而剩下91%的顾客根本消费不起高端家居产品。因此,一些中档、平价、实惠的卖场目前还是家居行业的空白。
中端市场消费潜力巨大,橱柜厂商切勿为了挤入9%群体的队伍,而忽视了91%的主流市场。
品牌建设仍是突破口
当下,越来越多的经销商意识到,盲目的价格战不仅会压缩橱柜的利润空间,更会让消费者对产品质量产生怀疑,过度的“价格战”将会使整个市场陷入混乱,而真正的生存之道在于品牌建设。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加大品牌建设的力度才能为经销商的营销助力。
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进店选购橱柜产品,首先会选择品牌产品,因此,必须让消费者有机会先认识自己的品牌或优先接触自己的品牌。同时,品牌建设还需要贯彻到销售终端,因为消费者最后是否选择购买,还需要经销商去完成后续的工作。有些经销商在门店硬件上马马虎虎,又不重视软件建设,品牌对他们来说只是个 “空壳”,即使企业或品牌的名字再响亮,其结果可能都不如小品牌那样赢得客户的认可。
今年4月以来,国务院和住建部出台了一系列房产新政,各地也陆续出台了有关调控细则,楼市降温引起了家居行业有关人士的担忧。但政策调控的目的在于“挤压泡沫”而非“冻结需求”,人们对住房的刚性需求仍然存在。
温家宝智囊团成员、深圳大学著名经济专家国世平教授分析,在未来的一年半内,房地产行业价格有望大幅下滑,房产业有望回暖,家居的需求也将随之扩大。
自然之道, 四季轮回,橱柜企业与经销商只有以更专业、更成熟的思维面对充满变数的市场,转“危机”为“机遇”,才能抵御“寒冬”,迎来下一个“春天”。
正在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