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居族也有差别
活与生活的差别
蜗居族的差别
今天的话题或许有些沉重,活着与生活这样的命题,其实并没有体会的那么真切。一切的缘由起于小贱贱在百度新闻中看到的一则报道。
弹丸之地、却坐拥七百万常住人口,香港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为稠密的地区之一。
且不要说香港,国内任何一个可以称得上是“城市”的地方,就离不开打工者。而这些打工者多数都是蜗居族,但是9㎡月租4000多,这样的数据仍然让人心惊。
9㎡的隔断间是自由模特鲁曼曼(音)在香港的“家”,每月租金4700港币(约人民币4150元)。
卧室内空间逼仄,墙上零乱挂着各种物件。
厨房和卫生间一墙之隔,都是只有转身之地。
为了节省房租且能居住在城市中心区域,许多中低收入群体都是这样蜗居。国内类似的情况简直就是不胜枚举。而在这样的空间中,根本谈不上享受生活,他们只是挣扎在满足基本生存空间的及格线上,没有质量的生活只能是“活着”。
一所公寓被隔成n个格子间,在国内这种情况的房子被称为“群租房”,香港它们被称为“棺材房”。着实不好听,却反映着最真实的现状。
14年,香港统计至少有17万人租住在这样房子中,而这是三年前的数据,而这也只是香港一个地区的数据,那么全国又有多少人挣扎在“蜗居”的天地中无处可逃。
与北欧发达国家相比,从“蜗居族”生存空间,也能看出差距真不是一点点。
这是瑞典的房租出租公司装修好准备出租的房屋,一室一卫的格局,黑白灰典型的北欧风设计,屋内餐厨用具齐全,客厅有工作区,卧室尽管偏居一隅,也干净整洁。
这里的面积着实称不上大,不到20㎡,因为开放式的格局,看起来各个空间也算面面俱到。关键是,这里与香港的“蜗居”比起来,足够整洁、足够安全。
虽然我们看不懂GDP的宏观大数据,但是它却真真的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蜗居”中艰难度日的人们“活着”是前提,“生活”是目标。不知不觉,生活、有品质的生活已经是一件不那么容易的事情了。
下次感叹“岁月静好”的时候,也请别忘了要活就有品质的活,好好活!
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部分作品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不代表我方观点,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
正在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