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青春都是在为中年做准备

立冬既过,窗外绿深红浅。顺手抓着一本陈从周的《说园》,录下一段文字:

“万顷之园难以紧凑,数亩之园难以宽绰。紧凑不觉其大,游无倦意;宽绰不觉局促,览之有物,故以静动观园,有缩地扩基之妙。而大胆落墨,小心收拾,更为要谛,使宽处可容走马,密处难以藏针。”

这段文字,抄下来就觉得很舒服。西湖边有一郭庄,据说是陈从周的最后一件作品,也是他最喜欢的园林。琼瑶的《烟雨蒙蒙》即取景此处。前些年,我常带人去那里喝茶。郭庄很小,却曲折从容,妙处无穷,深得“借”字真味。现在想来,正好比作一篇文章,傍着一个著名的西湖,却自营造出一份独属的景致。

好文章,好人生,亦当如是。

近年来,突然喜欢看建筑师、设计师的文字,因为我觉得他们的实用感是我们这些写文章的人需要学习的。房子是建来让人住的,服装是裁剪出让人穿的,所以,合体舒服是第一要义。写文章是让人读的,也应该这样。山本耀司是我非常喜欢的日本服装设计师,他很喜欢从老照片中汲取灵感,他说自己有很多关于上世纪初人像摄影的图书,喜欢那里面人与衣服之间的关系,人们穿的不是时尚,而是现实。或者换句话说,山本耀司希望他设计的服饰能够给穿它们的人这种感觉。我想,这是一种人们能够通过自己的穿着认识自己的感觉,当你照镜子的时候,你看到的是自己,而非衣服或时尚。

这样的体悟又岂仅与服装有关。大抵造园、作画、裁衣、行文、做企业、为人,天下一理,若胸中格局足够,无论大小都不足惧,关键是大处能容天地,小处能觅细针,须控制事物发展的节奏。所谓“经验”二字,经是经过的事,验是得到印证的事,都与实际有关。

这些道理,都是在中年以后才慢慢体悟出来的。

董桥说,中年是一杯下午茶。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不过30岁,正在忧伤地听侯德健的《三十以后才明白》,从来没有想过中年离自己到底有多远。

几天前整理书橱,顺手拉过一本董桥的老书,一翻开就碰到这段眼熟的文字,竟突然有了白驹过隙的悚然。

林肯说,人到40岁,就该对自己的长相负责了。这样算来,我对自己负责的日子已经有些年份了……

还想到一个故事。美国诗人艾伦·金斯堡早年狂放不羁,是嬉皮士的精神领袖,过了40岁后,居然喜欢西装革履。有人不解地问他,这位老兄说:“我以前不知道西装是这么好看,这么舒服嘛!”

人过了40岁,才突然开始享受寂寞。梁实秋说:“我们在现实的泥溷中打转,寂寞是供人喘息几口的新空气,喘几口之后,还得耐心地低头钻进泥溷里去。最高境界的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须强求。只要有一刻的寂寞,我便要好好享受。”写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塞林格是我喜欢的一个作家,他曾经说:“一个不成熟的男人是为了某种崇高的事业英勇地献身,一个成熟的男人是为了某种高尚的事业而卑贱地活着。”

所有的青春都是在为中年做准备。我今天讲这样的话,年轻的你未必会同意,但我经历过的事实正是如此,在这个中年的午后,你能够安心坐在有春光的草坪上喝一杯上好的龙井茶,你有足够的心境和学识读一本稍稍枯燥的书,有朋友愿意花时间陪你聊天,你可以把时间浪费在看戏、登山、旅游等诸多“无用”的美好事物上,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有“成本”的,而它们的投资期无一不是在你的青春阶段。

——喝下午茶,对自己的长相负责,西装革履,卑微而平静地活着。

上述内容不代表齐家意见,不承担法律责任

    相关推荐

    热门评论

    发送

    正在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