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让大众再次关注“通风“,一事。当时油价一飞冲天,开始出现一种讯息:要将房屋建造得密闭又能御寒。结果,许多家庭和办公室的通风明显变差,很多人也开始谈论“痛杳大楼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最后也出现在家中。在密不透风的建筑里,没有室外空气进人稀释或排除质量不良的空气污染物质就会越积越多。这些污染物质包括清洁用品、抛光剂、化妆品、油漆、亮光漆、稀释剂、除漆剂、黏着剂,以及其他许多家用化学品中所含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湿气、灰尘、烟、霉菌、细菌、病毒及部分气体也会造成负面影响。
房子若没包得密不通风,新鲜空气便可透过门窗框、气窗、缝隙、阁楼、地下室及许多地方渗人室内,因此,以往这类不密闭且没有装置隔热设施的房屋,大约每小时可完全换气一次(有人认为多达三四次)。不过,在冬天若有新鲜空气注入,就必须重新加温,所以室内外空气替换的速率越高,暖气花费也越高。把房子造得密闭而保暖,就可降低换气率,进而降低暖气花费(当然不可能完全密不透风)。不过,换气率越低,可用的氧气就会减少,室内空气污染也随之增加。因此,尽管房屋耐候改造(指提高房屋的能源效率)的同时可维持适当通风,安全又有好处,政府还是常劝导民众不要紧闭门窗、影响通风,以防范某些空气污染的问题,例如不具排气装置的煤气炉和热水器产生有毒气体、潜在的氧气积聚,或是尿素甲醛树脂泡沫隔热层与其他会散发甲醛的装置所致发的危及生命的中毒事件。
当建筑逐渐趋向房屋耐候改造的设计,大众也就开始注意屋内的通风率了。依据美国冷冻空调学会标准,特定起居区域(不包含厨房、浴室或工作室等高湿或高污染区域)换气率的建议值为每小时换气0.35次以上,或是每人每分钟至少要换得425一570升的新鲜空气。
至于怎样才算是通风良好,家中每个房间各有不同标准。厨房、浴室和洗衣间这几个地方比较潮湿,产生的污染较多,因此对通风的需求也较高。家庭通风学会(HomeventilatingInstitut。)建议,厨房如果有抽风机可将空气抽到室外,每小时应可换气巧次(不过如果厨房有抽风机,所需的通风量就可减少,因为这类机器在厨房能发挥很高的换气效率)。就浴室而言,该学会认为每小时换气8次最能防止湿气积聚以及霉菌生长(浴室换气次数太多会让人觉得冷,次数太少又不足以控制湿气)。此外,停留时间较长的房间,也应该特别注意通风。史托夫人和姊姊对卧室通风的看法是正确的:因为我们花在睡眠的时间很长,所以卧室空气质量对健康的影响大于客厅。
住家通风不良的征兆是异味、窒闷、发霉,以及有水汽凝结在墙面、窗户或其他阴凉处。门窗是控制通风的主要管道,不过糟糕的是,在冬天,来自户外的空气不仅会增加暖气费用,且经常抵达不了家中最需要新鲜空气的地方。为了让空气在家中充分流动,尽量打开屋子对侧的窗户,让风可以从一侧流人,从另一侧流出,并让屋内的房门敞开,让风能通过房门。如果风没有自特定方向持续流人,可以打开家中高处和低处的窗户以形成“烟囱效应”,产生气流。高处的窗户越高(例如天窗),效果越好。另外,可以加装抽风机,在风吹进室内的位置向内抽,吹出室外的位置向外抽,以加强效果。提高或降低窗户的高度,也可以控制风量。吊扇没办法带人新鲜空气,但可以让人感到凉爽,也能让新旧空气迅速混合。
正在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