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身边的县乡村有着非常多的古民宅和古民居,有些被世人开发,有人和尘土作伴。那些古建筑汇聚了当代人的艺术结晶,诠释了家的定义,不应该因为时间而沉沦。今天,我们的两位主人公将民国时期一个村里的老宅进行了重新装修,惊艳了所有质疑过他们的人。
这套房子就是今天的主角,它的面积有1400㎡,原先是蒋介石的拜把兄弟黄郛,在政坛失意后隐居于庾村,为振兴乡村而建造的一个蚕种场。建筑本身在经历了80年的历史沉浮后,早已变得破败不堪,日渐衰颓......
改建前的老房
但是2015年的时候,两位同济大学的年轻人慧眼识珠,邀请了他们的师哥——建筑师水雁飞改造成民宿后,硬是将它走向衰亡的命运,给生生地扭转了回来。
这套建筑因为极简而有张力的设计风格,以及背后依托的深厚的人文底蕴,所以在千姿百态的民宿群中,彰显出了别具一格的面貌。
新建民宿的原址,就是蚕种场的一块生活区域。除了一组破破烂烂的老房子以外,那里的风景也不怎么迷人。放眼望去,一棵老梧桐树,一棵老香樟树,还有参差错落的农户散落于此,就没有什么更好的看头了。
改建前的老房
水雁飞在老房周围观察了一圈后,就决定把这些日常的景象,通过设计的方式巧妙地呈现出来。
民宿的墙面部分,原来是用夯土砌成的,建筑师特意将它保留下来,同时又用涂料把它刷成了江南传统民居的暖白色。
在绿色植物的重重包围下,清清爽爽的白墙俨然成了最好的布景,令人看起来赏心悦目,浮躁的心情也不由得沉静下来。
这座民宿有两个入口,一个是对外开放的咖啡厅,位于房子的西北角,可以方便入住客人和镇上的居民在这里享用咖啡,或者与朋友会面闲聊。
另一个是对内而设的门厅,作为给客人登记入住之用。
这样一来,客人们的流线得以分开,住店的客人也不会因此被打扰。
咖啡厅朝向内院的地方,特意设计了一个坡屋顶的凉棚。
到了夏天,院外老香樟树枝繁叶茂,形成一个巨大的顶盖伸进院里,时时刻刻都能让客人享受到难得的惬意与清爽。
内院墙则做成透光的格栅,从草地边缘生长的植物,会慢慢攀爬上来,塑造出一道清新雅致的风景线。
民宿的另一个入口位于房子的西侧,穿过一条窄窄的甬道,再推开一扇小门,就来到了一个挑高的大厅。
整个大厅宽敞明亮,不经意地抬起头来,就能从两面巨幅玻璃高窗中,欣赏到外面的灵动的山景和树木。
这样的设计不仅给人一种邂逅惊喜的感觉,而且无形中拉近了人、空间与自然的距离。
特别是夏日炎炎的时候,把西侧的大窗完全打开,清爽的微风就顺势吹进来,斑驳的树影洒落在地面。
抛下所有的烦恼忧愁,坐在大厅沙发上,感受着迎面吹来的微风,扑入眼中的绿意,肆意享受这醉人的慢时光,别提有多舒服了!
他们民宿里的9扇窗户,居然都对这棵香樟古树做了巧妙的取景。
这些窗户位置不同,形状各异,就连大小也各有差别,但是无一例外地都将香樟树的动态美,完美地纳入到静态的“取景框”中,给人带来一种难以置信的感觉。
大厅里看香樟树
咖啡厅看香樟树
房间看香樟树
即使是老宅,它也有独特的美,只要你有擅于发现美的眼睛,人生房房有爱就是家!
正在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