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的家,他们一住就是50年,不是面积大才叫豪宅

每天一条独家原创视频

1966年,建筑师东孝光在东京涩谷区,

设计了一栋自宅“塔之家”,

在日本,这栋房子的知名度,

甚至超越了安藤忠雄的代表作“住吉的长屋”,

可以说是日本超小户型住宅的典型代表,

留名建筑史的经典建筑。

只有20平米的建筑用地上,

东孝光用清水混凝土建起了一个,

地下一层,地上5层,三角形的塔状建筑。

这栋房子外观极其前卫,

实在令人难以想象,

一家人在这建筑里头该如何生活。

房子极小,一层的基底面积只有12平米,

整栋建筑里一扇门都没有,

就连浴室、洗手间也只是拉个帘子,

开阔的空间设计和巧妙的视线遮蔽,

完全不会给人以狭窄的印象。

东孝光巧妙地运用“一层一室”的概念,

地下室作为储物间,

1楼玄关兼车库,

2楼客厅与厨房,

3楼卫生间与浴室,

4楼卧室,

5楼儿童房。

将一家人的生活空间合理安排,

三口之家,在这12平米中,一住就是50年。

三年前,东孝光先生过世,

如今女儿东利惠——东环境·建筑研究所所长,

继续生活在“塔之家”。

自述东利惠 编辑阿闪闪

“塔之家”,在今年4月份被认定为东京都历史保护建筑。至今每年都有建筑学习团会定期来参观这栋房子。

而它现在的主人,是建筑师东孝光的女儿东利惠,也是一位知名建筑师,全世界范围内被大家所熟知的日本顶级度假村品牌“虹夕诺雅”,就是东利惠的设计。

东利惠从6岁开始就住在“塔之家”,大学毕业去美国留学,是她第一次离开这个家,在她的概念里,父亲的“前卫”才是普通,而真正的普通公寓对她来说,充满着无趣与不解,以至于她刚去美国的时候,相比念书,更忙碌的是为自己找个合适的家。

为什么一定要住在方正四边形的空间里?这个标准从哪儿来?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好住宅呢?

东利惠与父亲东孝光

刚搬进“塔之家”时,东利惠与父母的全家福

我父亲东孝光,是上世纪60年代最早一批出现的“住宅建筑师”。同时期的筱原一男、山下和正,包括后来的安藤忠雄先生,都是以设计小住宅而成名的。

父亲一直憧憬能走路回来吃饭,然后走着去上班的生活,他希望工作地点和家,是靠走路就能到达的距离。

那时候他刚从大阪来东京负责新宿西口广场项目,每天都利用午休时间,骑着自行车出去看土地,最终找到了青山这块地。

“塔之家”是我父亲的第一个建筑项目,1966年“塔之家”建成后,媒体蜂拥报道。在那个年代,周围还都是平地和农田,这个家的确足够吸引人,很快父亲就辞职独立了。

这个家建筑占地面积有约20平米。

作为房间使用的建筑主体占地面积只有12平米。

是一栋地下一层,地上5层的建筑。采用了“一层一室”的概念。

地下一层是仓库,一楼是车库。

我父亲很喜欢开车,他负责新宿西口工程的时候还没有新干线,都是自己开车来回大阪和东京。

二楼是客厅、餐厅和厨房。

我们一家三口每天的日常就是坐在这个沙发上看看电视,绕着这个餐桌吃饭。我母亲一般都在这里做饭,她总说这里能做饭,还能看外面风景,真好。

三楼是通风口、卫生间、浴室和洗脸台。

塔之家一扇门都没有,卫浴部分也是用窗帘隔开的。

这个廊檐,是往里包的形状,是为了保护隐私才建的。随着时代变化,这里摆放的装饰品,总是在变。我还是孩子的时候经常坐在这里玩。

四楼是主卧。

三个人住的时候是我父母的房间,三年前父亲去世,后来母亲身体也不好,就主动搬去了养老院。

现在这里是我的卧室,天气好的日子,拉开窗帘阳光会全部洒在屋子里,我经常在这里看书。

五楼是儿童房和阳台。

小时候,我就在这张桌子前边看星空边写作业。我母亲也会在外面的阳台上种植物。

对于我来说“塔之家”承载了我和父母所有的生活点滴,就像是家人一样的存在。

“塔之家”一扇门都没有,但住起来并没有不方便。正因为如此,我从小和父母之间都互相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和尊重。

比如说我母亲要来阳台晒衣服了,就能听到“咚咚咚”的脚步声,我就知道她要上来了;有客人来家里,或者我父母在楼下看电视,声音太吵,我就会朝楼下吼“声音小点”;饭做好了,会喊“饭好了”,其实我在楼上都能闻到饭菜香。

艺术家野口勇的灯笼、柬埔寨内战前大吴哥石壁的拓片

美国学生在街对面花了三天画的“塔之家”素描

墙上挂着的是东利惠大学毕业作品模型

母亲的家用小妙招 挂衣服的挂钩

“塔之家”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人身处室内,完全不会觉得压抑,狭小。

整个室内空间通过吹拔(通高的类似天井的空间)、楼梯连为一体,房间内完全没有隔断,楼层之间是跃层相连,上下两层挑空,使仅仅12平米的室内空间,开阔、敞亮,空间感十足。

朝南的方向做了一些开口,视线透过开口建造的窗户能看到不同方向。

上楼的时候随着楼梯不断旋转,风景也不断映入眼帘。

还有一点比较幸运的,“塔之家”建成之后这路边修了林荫道,春夏秋三个季节树叶生长茂盛,而一到冬天,树枝全部被修剪掉,阳光会洒进来。

也就是说,“塔之家”是从内部就能感知四季,并且有享受空间的一座建筑,舒服极了。

“塔之家”至今50多年了,除了水龙头换过新的,家用电器随着时代有在更新之外,其他什么都没有改变。

我希望大家能理解物理空间上的大小和实际感知上的大小是不一样的。因为空间感是不能直接换算成数字的,所以对于房子不能只着眼于“平方数”。

不是只要花钱就一定能建成很好的房子。最重要的是知道钱该怎么花,好的住宅是需要动脑子的。

如果在一个房子里住50年就会知道设施、家电和家具这些是可以随便换的,但是实际的占地面积,基础空间规划是没办法改变。

所以不管你做什么样的装修,只要在前期充分利用好空间,接下来的好几十年都可以轻松享受这个家。

父亲说过,只要住在城市里,家里就不需要满足所有的机能。“塔之家”的旁边就有咖啡馆、公园、美术馆、便利店超市,按父亲的话说,整个城市都是“塔之家”的庭院。

想写东西,画手稿但是没有书房,那就去咖啡馆坐坐;家里太小没法放很多书,就去旁边的图书馆看;如果家里冰箱小,那就每天出门买菜,还能买到最新鲜的食材。

住在城市里,随时能感受城市因时代变化而带来的改变和新鲜感。这就是所谓的都市生活。

东利惠和父亲一起完成的项目——大原工作室摄/栗原宏光

东利惠设计的虹夕诺雅 富士摄/Nacasa &Partners

直到25岁去美国留学前,我都住在这个家里,回来后在大平层住过一段时间,还是不习惯,最终还是搬回来住。

虽然和父亲经常会吵架,但打从心底我是非常敬佩他的,和他一起共事也让我学到了很多。

同样身为建筑师,在“塔之家”的生活环境中,父亲巧妙地将这个建筑所存在的狭窄、无私密的缺陷逐渐转换成了特色和优势,使这座建筑不仅没有成为“问题之作”,反而成为了“名作”。

无论谁看到这样的住宅建筑时,都会产生一探究竟的愿望,这就是建筑师的成功之处吧。

●●●

上述内容不代表齐家意见,不承担法律责任

    相关推荐

    热门评论

    发送

    正在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