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了免费福利公房

年底将至,一大波分析当今楼市和未来楼市走向的文章如海浪般涌来,先不说这些文章分析的如何,就这数量和一堆大同小异的论点看多了谁不腻!所以今天诸葛小笙就走走“清新脱俗解腻风”跟大家聊聊古代的“福利房”。

宋朝·廉租房

我们从宋朝开始说起,当年宋朝的房价也是出了名的贵!特别是北宋后期,许多宋朝官员都买不起京师的房子,只能当“租房一族”。

包括我们耳熟能详的三苏等,为解决官员的住房问题,宋神宗时,朝廷拨款在皇城右掖门之前修建了一批官邸,但只有职位较高的官员才有入住的资格,如:宰相、参知政事、枢密使等。

余下的官员和普通民众只能选择租房,别无他法。

面对数目庞大的租房族,朝廷只能将房市调控的重点放在房屋租赁的价格上。

为降低房屋租金,宋朝朝廷设立了“店宅务”,专营官地与公屋的租赁,公屋的租金一般低于市场价,普通老百姓也是负担得起的,这也就是当时的“廉租房”。

廉租房除了朝廷提供外,还有寺庙道观等也能提供。寺观的土地由政府划拨,建房的资金由信民捐献,历年的房产维护费用则从香火钱里出。

除此之外,对那些没有享受到“廉租房”的群体也出台了相应政策,宋高宗曾发布诏令,减免江浙两地居民的房租:如果租住的是公房,可以免交三个月的租金;如果租住的民房,可以只交原来房租的一半。如果房东胆敢多收,租客还可以去衙门告他们。

明朝·最早的国家免费福利公房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经历过劳动人民艰辛生活的他称帝后在民生问题上下足了功夫 。

《明太祖实录》92卷记载:朱元璋曾下旨让南京的官员在龙江找一块闲置土地,盖260间瓦房,供没有住房的南京人居住。

一个月后,朱元璋又让上海的官员翻修“居养院”,修好后让没有住房的上海人居住。

南京和上海的试点成功后,就开始下旨全国推广,这跟现在的试点试行有异曲同工之妙,但这项政策受限于当时地方的财政以及经济发展等因素,所以最终未能在全国大面积实施。

但总的说来,这种举措在封建社会已经很难得了,而这也算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免费福利公房!

除免费福利房外当时还有其他的福利政策,简单概述下:譬如收容孤寡和残障人士的“养济院”; 可以免费看病和免费领取药品“惠民药局”;费埋葬过世死者“漏泽园”。

综上可以看出明朝在医疗保障、住房保障、孤寡人士保障以及免费公墓等福利保障措施上已经相当健全了。

这些福利政策的大部分标准都写入了《大明律》。

同时为了更好地监督执行,朱元璋还做出了相应的监督及处罚机制:例如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暗访(可能是设立特务机构的初衷),如果发现有困难户没得到救助,当地的地方官员轻则撤职查办,重则下狱问罪。

随着一系列福利政策的推行,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可惜的是朱元璋故去后,各大城市的房价扶摇直上,明朝的房价也成为历史上数一数二高的朝代,所以朱元璋“居者有其屋”的梦想也算是彻底破灭。

清朝·特权阶级的经济适用房

清朝出现了最早的“经济适用房”,但当时的“经济适用房”都是为了特权阶层而建造,并非普通民众。

清兵入关后,北方的大批旗人来北京定居,于是清政府让汉人搬到外城住,把内城腾出来给旗人,内城的房子盖好后,再按品级分配给旗人。

清朝初年内城的房屋量还可以供给旗人居住,但随着经济发展,人口不断增多,到了乾隆年间,内城的房子已经是一个供不应求的状况。

在房屋紧张的同时,一些已有房屋的旗人不务正业、吃喝嫖赌,朝廷发给的钱粮不够用就开始变卖当初朝廷分配的房屋。

于是乾隆出台了两项房屋管理措施,第一:不再给旗人免费分房(有特殊贡献以及跟皇室有特殊关系的旗人除外),房屋不够住的旗人需像朝廷购买房屋。

第二:原来分到的房子可以卖,前提是你得把它从国家手里买下来,从公房变成私房,从只有使用权变成拥有所有权。

这跟现在的共有产权房有异曲同工之妙。

通过明清政策的对比,我们似乎就能看出一点点矛头,就是为何在清朝“反清复明”呼声如此之高了。

当代的住房福利

看完古代的福利房,我们再来看看当代的房屋福利政策。

从住房商品化以来,我们的住房问题得到了大大的缓解,但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房价也在不断攀升,虽然这些年出台了不少的限购措施和调控政策,但刚需群体的焦虑和呼声从未停止。

特别是对人口密集,土地相对有限的一线城市而言,买房更是成了一大民生问题,而有问题就要被解决,所以这几年租售同权,共有产权房等相继面世。

关于租售同权,很多人都在期盼这种类似宋朝租房的制度,但事实上住宅商品化后,当代的房屋私人持有率不断增加,此种方式显然和市场经济规律有一点违和感。

我们不否认“它”的出发点是好的,像在保证房主正常收益的同时推出“租售同权”,这个概念刚提出时不少人开始欢呼,但究其根本,你会发现很多人争夺的并非是房屋,而是资源。真正的优质资源永远都是稀缺的,所以注定不可能做到每个人都能拥。

除了租赁我们再来看看“共有产权房”,“共有产权房”这个词大热时是在去年,但其实早在2007年江苏省淮安市就进行了试点,当时的主要目的是让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购房时,可通过和政府共同拥有房屋产权的方式,减少买房成本。

随后上海等地也有陆续试行,直到17年北京开始大面积推广才被人们所熟知。

从去年开始北京推出的共有产权房不断增加,却传出不少“共有产权房”遇冷的消息,很多人担心这一措施也可能会难产。

但小笙认为这一举措还是很有作用的,“共有产权房”不仅仅是增加了供给来抑制房价,还有更深层的作用---“拴住刚需”,因为这种共有产权房拿到手并不能立即卖掉,在一定程度上既满足了刚需,又避免了炒房者的介入,同时也能在首次交易的时候降低整个板块的房屋均价。

可见从中长期来看,“共有产权房”对楼市的平稳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21467120.l.jpg

tzy80158600

上述内容不代表齐家意见,不承担法律责任

    相关推荐

    热门评论

    发送

    正在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