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达芬奇要求“私了”的底气究竟从何而来?

近期,达芬奇家居涉及“造假”事件在被网友的博文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之后,被一层层曝光,直至今日,消费者能否顺利维权已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3日凌晨,达芬奇家居致信媒体,再次对其家具问题发表声明。信中指责媒体以“造假”为预设前提,“让消费者产生更多的迷惑和不必要的担忧”;对于消费者要通过法律手段维权,达芬奇家居则表示与他们“私了”才是最便捷的解决渠道。这不禁让人疑问:达芬奇要求“私了”的底气究竟从何而来?

据了解,在国内,类似“达芬奇”这样的假洋鬼子远不止一家,因为媒体早就曝光了东莞的一些家具厂,假出口再转内销,身价暴涨,业内的说法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公众又陆续发现了身边诸多的“达芬奇”,“达芬奇奶粉”、“达芬奇建材”……既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自然底气十足。

在假洋品牌的面具被揭露之后,达芬奇仍有恃无恐,监管机构恐怕难辞其责。早在2007年,国家质检总局对进出口家具要进行检验,要求现场检验和实验室检测,符合检验标准的,评定为检验合格。但是,进口家具在入境后很少面临质量抽检。监管的层层缺失使达芬奇家具若入无人之境。出入境时,只要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仔细查验、一一对应报关单,不难找出漏洞;达芬奇家具的一些品牌产品是在东莞等地厂家代加工生产的,当地质检部门如果进入这些工厂检查,就会发现标着“意大利产”、“美国产”的家具,是假冒的;在销售环节,只要20多个门店的当地工商部门在日常监管中稍微仔细地检查一下,至少其虚假宣传和不标产地的问题就很容易被发现。正因为机制失灵,形同虚设,“达芬奇”才能在中国欺诈多年,足以说明监管缺位是普遍的现象。

从欧典到达芬奇,“假洋鬼子”似乎在中国愈来愈横行霸道了。达芬奇正是抓住了消费者的“洋货心理”。达芬奇等假洋品牌现象,也折射了中国社会一种很奇怪的心态。似乎只有国外进口的,才值得信赖。中国虽然经济总量已雄踞全球第二,但中国制造依然在国际上被打上“低质量、低价格”的标签,甚至无法赢得国内消费者的信任和尊重。因此笔者认为,消费者在积极维权的同时,更需反省自己消费思想的误区。发展中国家消费者追捧发达国家品牌与时尚,这本是人之常情,但倘若这种追捧达到盲目的程度,那就是消费者自己的悲剧了。假如这种误区不纠正,达芬奇之辈恐怕还会继续层出不穷。

链接:

东鹏洁具刘新民:房控下电商与工程渠道成救命稻草

飞利浦城市照明创意营 打造个性化宜居城市

短短八个月就夭折 杭州居然之家“撑着了”

上述内容不代表齐家意见,不承担法律责任

    相关推荐

    热门评论

    发送

    正在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