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小家电难获高关注 消费者锁定中低端

家电的高端化风潮波及范围越来越广,不仅售价上万的彩电、冰箱等大家电频繁上市,不少小家电新品的价格也是节节攀升。但是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发布的年度报告却显示,对于大多数小家电,中低端产品仍然是消费者关注的主流,仅有剃须刀等少数品类的高端产品获得了较多消费者的关注。

多数高端产品关注度不高

虽然高端小家电市场风生水起,但是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发布的年度报告却显示,对于大多数小家电品类,虽然消费者对于高端产品的关注度有一定增长,但中低端产品仍然更受消费者青睐。

比如在电饭煲市场上,近两年电脑版产品正逐渐取代传统机械式产品成为主流,能够煮饭、煲粥甚至烤蛋糕等等,一专多能。但2011年以电脑版为主的500元以上价位段高端电饭煲关注度仅为27.1%。此外,200元以下价位段的电吹风产品吸引了88.6%的消费者关注度,而500元以上产品关注度非常之小,不足2%。在足浴盆领域,因为技术简单、制作方便等原因,足浴盆的价格相对于其他小家电偏低,调查显示,2011年400元以内的产品吸引了70%的消费者关注度,其中301元-400元价位段产品成为主流。

不过,记者也注意到,一些产品的价位关注度呈现了两极分化,并且有重心向中高端偏移的趋势。比如电动剃须刀,报告显示,虽然50元-100元的低端产品关注度最高,为22.8%,但是千元以上产品关注度却排名第二,同时,300元-500元产品的关注度仅以0.2%位居第三。同样,在吸尘器市场上,300元以下产品的关注比例不及501元-1000元档和1001-2000元档产品的关注比例高,2000元以上的吸尘器也得到了11.5%的关注度,这说明消费者对于高端吸尘器已经有了一定的关注度。

中国家电协会秘书长徐东生指出,2011年,中国家电业的规模平稳增长,产品结构升级是发展的最大亮点。高性能、高能效、大容量的家电产品比重上升。同时,小家电高端化也是产业升级的表现之一。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对重点城市家电市场的分析,目前高端家电的竞争已经进入相对激烈的阶段,外资品牌、本土优秀品牌都在高端市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尤其是在新技术应用、产品设计和材料工艺改进方面,水平提升明显。”国家信息中心资源开发部主任助理蔡莹表示,从消费结构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家电产品的市场竞争正逐步向高端区域集中。

但是,记者对比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等相关机构发布的报告发现,在本土品牌占据优势的产品中,如电风扇、电饭煲、豆浆机等,消费者对于中低端产品的关注度更高。而除了上述这些脱胎于本土需求的产品外,外资品牌在高端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尤其是在剃须刀、吸尘器等领域,外资品牌中高端产品获得了更多消费者的关注。

专家分析认为,本土品牌在高端小家电领域首先输在了品牌上。中国家电网公布的针对高端家电的调查结果表明,消费者购买高端家电,首先会考查品牌。“说起飞利浦,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吸尘器、剃须刀等产品,同样,说起购买这些小家电,我首先考虑的也是飞利浦、松下等品牌。”北京消费者李女士这样告诉记者。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张黎则指出,企业品牌力的提升不仅仅在于大量的广告投入,产品规划、研发、设计生产、售后服务甚至社会责任都会影响到品牌的形象。蔡莹认为,所谓高端,应该包涵四个基本要素:一、应是最新技术的应用产品;二、产品对生活品质的改善要与市场需求相吻合;三、产品的设计、材料、工艺明显有别于其他产品;四、价格水平高于同类产品。高端竞争的着力点不仅仅在下游,而是要在全产业链展开。因此,本土小家电品牌开拓高端市场仍然任重道远。

高端消费渐趋理性

中国家电网主编吕盛华介绍说,该网调查显示,与2010年相比,消费者在选购高端家电时,对于价格的关注度有所提高。他认为,这一方面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经过近两年的高速发展,高端市场正在走向成熟,消费者不再将高端产品与奢侈品划等号,在购买高端产品时不仅要挑品牌,还要选功能、比价格。调查表明,在实际购买中,消费者选购高端产品最注重的因素不是品牌,而是功能,同时,消费者对价格的关注度也比2010年提升了8%,这说明,消费者在高端家电的消费过程中越来越理性。

消费观念颇为前卫的周小姐认为,买家电还是物有所值才好,特别是小家电,所谓的高端产品往往操作程序复杂,而一旦出现问题维修很不方便,企业并没有为高端产品提供高端服务,因此不如买个物美价廉的产品,用坏了直接扔掉也不心疼。还有的消费者认为,所谓的高端只是一些企业获取高利润的噱头,增加的功能华而不实,不值得花那么多钱。

“大多数消费者对小家电的消费观点,目前还停留在单一的功能上,在简单功能具备的情况下,一般消费者会在价格上进行比较和选择。”在大中北京中塔店,一位小家电促销员告诉记者,高端小家电卖的是外观设计以及人性化功能,但是这些并没有被国内消费者普遍接受。像无扇叶电风扇、擦窗机器人等这些在德国拿到了设计大奖的进口小家电,虽然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但是一看价格,多数人都不愿为创意买单。

上述内容不代表齐家意见,不承担法律责任

    相关推荐

    热门评论

    发送

    正在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