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苦难言的 “丈母娘经济” 农村小伙“助力”去库存

“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这句流行语在一些地方“丈母娘经济”蔓延背景下越来越难以适用。

在一些县城,农村婚房正成为“去库存”不可忽视的力量,而这种由于结婚成家等动因而产生的购房热情背后有着更深刻的文化根源。在个别地区,“一动不动”、“万紫千红”、“三斤三两”等彩礼套路也让众多农村青年成为有苦难言的恐婚一族。

买房成标配

农村小伙“助力”去库存

山东沂蒙山区的农村小伙刘喜胜在父母的强烈反对下把村里正在盖的三层小楼停工了。“过去几年家里种蜜桃、苹果挣了点钱,本想让父母和弟弟搬出山洼洼里的老土房,刚打下地基父母就不让盖了。”刘喜胜说。

原来,刘喜胜的父母算了一笔经济账:儿子已经28岁到了适婚年龄,如果把家里小楼建好、装修好前前后后至少要花二三十万,家里积蓄就不足以在县城给儿子买婚房了。

“现在买房基本上成了小伙子们谈婚论嫁的标配,不能不提前打算好。”刘喜胜的父亲刘宗宪说。

在济南的郊县,开发商去库存也早已瞄准了城镇居民以外的人群,平阴县一家楼盘销售经理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将50%的房子卖给了农村人,婚房、教育、回乡成为这里住房库存消化的最主要力量。

媒婆成“村红”

“一动不动”好相亲

记者调查发现,在个别地区,城里有房不仅成为结婚的要件,更成为个别落后农村地区相亲的门槛。越来越现实起来的婚嫁关系,让媒婆也变成一门火热的乡村生意。

在鲁西南某县,67岁的王怀西是村里红白理事会的“明白人”,像他这种在村里有威望的老人是村里张罗婚丧嫁娶的中间人。他介绍,近几年村里当媒婆的越来越多了。

“现在村里女孩子太抢手了,过去说媒拉纤多是出于个人爱好,基本由亲戚朋友代劳,报酬也就是几套时新的鞋帽,而且得为男女双方负责,介绍得不合适都抬不起头来,现在可好了,媒婆已经变成一个职业。”

多位山东农村红白理事会负责人向记者反映,“一动不动”(一处县城里的不动产和一辆机动车)在多地成为相亲的门槛和条件,这其中媒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嫁女成“卖女”?

丈母娘经济“伤不起”

记者了解到,在小县城尤其是农村婚姻中,由于女方家庭过高“索价”(以婚房为主)及一路飙升的婚礼花销,“恐婚”的人不在少数,很多人大呼结婚买房“伤不起”,由此产生的花费被人戏称为“丈母娘经济”。

在临沂市打工的农村女孩马琳琳打趣地说,有些农村适婚女孩的择偶三观已经变成“看脸看秤看余额”。农村彩礼随着婚房要求也膨胀起来。

在山东曹县,一位村民接受采访时说,鲁西南地区的年轻男女恋爱,基本确定关系是要搞一次“小 见面”,这时候主要是男女双方父母见面,同时,男方七大姑八大姨也都来见面、图个热闹。按当地一般行情,此时男方要给女方准备20条烟、20箱酒、200 公斤瓜子、200公斤茶叶、200公斤糖果等,同时作为重头的要给女方四金一钻(金项链、金手镯、金耳环、金戒指和钻戒)。

记者调查发现,“天价彩礼”不仅多发,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更是变本加厉。一位常年在村里做 行政工作的李姓老人认为,这种夸张的彩礼就是典型打肿脸充胖子。在鲁西南落后地区,有的家庭把女儿出嫁当成难得的一次致富机会,甚至有“卖女儿”的嫌疑, 要求男方重金娶走,经济情况一般的农户又喜爱攀比,致使礼金居高不下。“现在的‘行情’就是这样,男方家庭困难一些的,女方会多要点钱;男方经济状况好一 些的,女方则可以少要两三万元。”

也有县城适婚青年认为,这种压力不仅仅在农村存在,城市里其实更严重。

山东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卫国说,“丈母娘经济”毕竟是家庭财富的一次性集中释放,对于县域城镇的地产业来说,还有多大潜力可挖,能够起到多大的支撑作用,都需要量化研究。

有房地产业内人士认为,农村男女比例失调,对县域房地产市场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版稿件均据新华社电)

上述内容不代表齐家意见,不承担法律责任

    相关推荐

    热门评论

    发送

    正在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