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购房者有点晕,可以理解,毕竟每天上演各种五花八门的解读,也大都代表各自的立场,甚至对于任何的风吹草动都完全按照自己的路子去理解,多数都是过度解读。这必然会给购房者造成一定的混淆。也难怪,毕竟我们的房地产市场到了一定的阶段,而调控也处在非常关键的时期,当我们的调控达到一定预期效果后,我们的调控将何去何从?曾经多少人把希望寄托在前几天的会上,然而并没有过多提及房地产,也没有对房住不炒再做重申。
于是不少人开心了,又开始大肆宣扬,你看房住不炒要撤回了,调控要放松了,房价又要大涨了,极大影响了购房者的心理。好在住建部第一时间对此进行了回应,住建部部长王蒙徽表示,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没有变。住建部副部长黄艳明确表态,这是一种误读,“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已是一个稳定的国家政策,无需年年提。这也给楼市一颗定心丸,可以说又让大家躁动的心开始安定下来。对于住建部的回应我们该做哪些理解呢?
1、政策可以微调,但房住不炒的定位短时间内不会改变。
其实自从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用来炒的这个定位,就注定了未来我们的调控政策都将围绕这个而展开,短期内不可能改变,它不是一个政策,而更是一个战略方针,具有指导意义,也是一个根本思想。无论调控如何变,都是以房住不炒为基石,同时以稳定大局为重,房价难有大起大落。
当然,在房住不炒基础上,调控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地方在遵循房住不炒思想下,有了更多的自主权,而这一切同样是基于市场面的表现。
2、调控成效初显,各地因城施策,有了更多自主权。
住建部表示,去年以来,房地产市场总体保持平稳运行态势,市场预期也发生积极变化。一是住房成交面积增速放缓;二是住房成交价格总体平稳;三是住房市场预期逐渐趋于理性。
我们的房地产基本面有了些许变化,也就是说调控取得了一定成绩。这可能也就为我们未来调控有所微调,或者说给地方更多自主权埋下了伏笔。毕竟每个城市面临的环境不同,所处的阶段不一样,那就不可能靠国家来制定统一的调控政策来具体落实。据数据显示,随着调控的不断深入,不同层级城市成交端出现分化。由于一线城市出台调控政策的时间最早,随着政策边际效应出现下降,需求也有所释放,2月四个一线城市成交面积同比均上涨。二线城市告别了此前一房难求的过热市场,逐步趋于稳定。三四线城市市场有所降温。
这下地方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但是不是任意胡为,而是坚守底线,如果以为可以随意放松调控而导致市场不理性,那么很可能很快就会收回成命。
3、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必须坚持,而且要保证房价不会大起大落。
其实这个没必要多说,因为一直在坚持,如果不坚持调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调控效果早就像以前失效了。而看这轮调控,执行效果还是比较不错的,重要就在于连续性和稳定性。只有这样,也就能保障房价不会大涨大跌。
一直以来,国家对房地产的态度就很明确,既不希望过热,也不希望过冷,从来也不会说要将房地产一脚踢开。2019年要以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为目标,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指望房价大涨大跌可能要失算,最失算的是炒房者。
4、市场和保障双轨制,很多新市民可能需要靠租房解决住房问题。
住建部提到,坚持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调结构、转方式,大力培育租赁市场,重点解决新市民的住房问题。从这两句话中不难看出,未来将更加强化市场和保障体系的完善,市场的归市场,保障的归保障。
最终有钱人买商品房,差点钱的可以买共有产权住房,实在不行的可以享有公租房。这个是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的延续。2019年要以解决新市民住房问题为主要出发点,补齐租赁住房短板。这句话的延伸意思是,新市民可能很大部分要通过租房来解决住房问题。
购房者还能买房吗?别问了,我们的房住不炒定位没变,调控没变,你的需求变了吗?没变的话需要就买,不需要就不用抢着买,而且稳定的市场也决定了注定很多人是买不起房的,要么你拼命多挣钱,要么放低心态靠租房或其他带有保障性质的住房解决住房问题。而对于炒房者,是真的没有啥可炒的了。
tzy80158600
正在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