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诸葛找房
在刚刚结束的博鳌房地产论坛上,各专家学者言论互搏,除了旧观点重申与坚持以外,也不乏新鲜观点出炉。有一些听来比较刺耳的言论一经传出就引发了热议,其中让人印象较深的一位专家,承包了会场上的多个”金句“,他不是别人,正是此前力挺楼市,并提出“6个钱包”理论的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
虽说,目前社会上年轻人聚集双方父母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钱包来买房的现象确实很普遍,但是作为公众人物,公开宣言这样的消费观,势必会对大众产生误导。一方面,鼓励老百姓加杠杆来拉动经济,这本身就是纸上谈兵,没有结合实际情况来考虑大众的生活感受。另一方面,通过房产增值来受益的人群并不是自住刚需,而是投机者和投资者。所以,在诸葛小编的认知里,此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而此次的新观点之所以刺耳是因为与之前的言论有异曲同工的原因,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
观点1:购房需求有望进一步增长
比起头两年的全民炒房热,现在的楼市相对冷清了不少,除了有调整措施的因素以外,也有人们观念发生转变的因素。购房热情被消耗殆尽,理性看待楼市的人越来越多,这事明眼人也都看得出来。可专家却在会上给出了一个相反的结论:“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并不是需求没有了,目前一年的房地产销售额达到15万亿,说明需求还在增长,如果没有一些抑制措施,可能还会增长得更快一点”。换言之,无非就是在说未来价格还是有望上行发展的。
这番话也许有几分道理,但是过分的吹捧就有误导之嫌。人民日报明确表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可以说,房地产的红利期已经过完了,也许就会像杨现领博士所预期的那样:未来会不可避免地进入“成本消化期”。
观点2:我国人均收入低但财富量大
樊纲认为,中国炒房现象明显很大程度上源于国内储蓄率高,过去大概20年我们在40%以上的储蓄率,我们国家人均收入低,但财富量大。虽事实所述不假,但也不乏偷换概念之嫌。储蓄与买房表面上看是达成共识的理财形式转变,但细想起来就会发现好像哪里不对,二者其实是相互矛盾的。就像上文所说的那样,可以享受增值快乐的人永远不可能是刚需。
储蓄多是实实在在的富裕,生活品质上的自由,而将储蓄换成房子自住,即使再有价值也无法体现在生活质量上。便宜了或者贵了,房子还是原来的那个房子,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炒房与储蓄率没有直接关系,相反炒房越猛,储蓄率越低。所以,贵了反倒说明房子的性价比变得更低了,钱没有原来值钱了。
观点3:限价可能反而导致房价提高
对于楼市资金渠道的监管,可谓是从源头扼杀了乱象。金融收紧,让炒房客和开发商没有丁点的心理准备,仅半年多的时间就倒闭了270多家房企,不少加杠杆借钱去炒房的人更是苦不堪言。但这些专家似乎视而不见,樊纲认为,房地产金融收紧意味着供给侧收紧,意味着抑制住房的供给,让开发商少盖房子,开发商不能盖房子。假定需求是给定的,这是可能导致房价反倒提高。房地产市场景气不景气,贷款成本的提高,可能是一个导致不景气的因素。
这段话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未来还会因供不应求而涨价。我们暂且认为这句话有道理,但试问供不应求和有价无市哪一个更有价值?更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如果真像他所说的这样,那么房企都该来拥护限价措施才好,因为这样更有助于日后卖出更高的价格。
观点4:别限价,不让买房不正常
樊纲说:“限价不是经济本身,限价就是在限制市场供给本身。从市场经济来看,“不让买”是不正常的”。说的振振有词,可这也许是对宏观调控的理解错误或极端解读,有断章取义之嫌。因为,宏观调控从来都不是靠单一且长时间限价的存在,而是与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相互配合。其目的也不是只为了降价,打击乱象和维护稳定才是根本目标。所以从他的这句话中,诸葛小编并没有读出什么有价值的信息,只觉得是维护高价和炒房行为,靠谱指数高不高还需自行掂量。
当下的楼市让人感慨颇多,不过还是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既不要破罐破摔,也不要盲目自信,各家言论更是不能偏听偏信,因为每个人的立场都不同,我们应该学会选择性的听取意见。比如说对于过度悲观的购房者而言,听一听专家话就当是给予一些自信吧。市场有着优胜略太的自然规律,时间会给出最好的答案,各位无需过多担忧,只需拭目以待。
正在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