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家陷入代工厂倒戈 地板外商在华遇冷

2012年英国的百安居因为销售情况不好,削减了在华卖场数量;直至去年9月中旬,美国的家得宝也因为战略区域调整,宣布关闭在天津、郑州的8家卖场。曾经“金九银十”的销售旺季,在2012年显得颇为冷淡。而2012年建材家居零售商陷入的漩涡仍未停息,继续百乐居、家得宝之后宜家家居又陷入了代工厂集体倒戈的事件中。

黑龙江省耐力木业集团,前宜家百叶窗帘的供应商;黑龙江省绥化市庆安厚成木业有限公司,前宜家阶梯凳供应商;伊春友好华丽木业,前宜家拉伸餐桌供应商……2012年,这些曾经依赖给宜家代工而迅速壮大起来的工厂,抱团高调宣布将以“叛将”的身份向宜家发起挑战,推出“翻版宜家”——嘉宜美家居连锁商超。

宜家代工厂倒戈 结束16年合作

嘉宜美成立的初衷是复制宜家。“由于我们自己就是代工厂出身,对成本非常了解,所以每款价格都比宜家略低。”一位嘉宜美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面对嘉宜美发起的挑战,去年10月宜家中国区零售总裁吉丽安曾向媒体如此表述自己对其“复制宜家”的看法:“当我们看到整个商场甚至产品系列都在试图拷贝宜家时,心里面还是有点高兴的,这说明我们做得不错。”

有不愿具名的分析师表示:“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国家对楼市限购政策抑制了部分投资性需求;另一方面,有可能是因为刚性需求在反弹的房价和从严的调控面前,不少人持观望态度。”但他认为,这也只是外因而已,不能将地板等建材家居卖场遇冷的情况与地产调控绝对的联系在一起。但是,他也并没有完全否认上述政策性因素对于地板等建材行业的影响。

“虽然很多外资地板企业关闭、削减店面,但宜家遇到的情况与他们不同,或许上述外资企业经营确实遇到了困难,而宜家却因为自己的低价战略“埋单”。”该分析师表示。

据公开资料显示,截止到2012年年底时,宜家仅用了11家门店和14年时间成为了中国建材家居销售商中的“佼佼者”,而这一点在其2011年的数据中可以得知,2011年时宜家中国销售额超过49亿元,市场份额接近0.5%,而在中国的上万家建材家居销售商中,有没有第二家份额超过0.1%。而宜家家居更成为了评判生活是否小资的标准。

那么既然有这样的“好东家”为何出现代工厂集体倒戈的事件呢?

据记者了解,事实上,代工合作的方式在最初确实获得了双赢的局面,不仅代工厂的业务量突飞猛进,而在宜家严格的控制下工厂的技术和品质控制也得到了发展。但自欧债危机以来,人民币对内贬值以及原材料成本上涨的因素影响,代工厂的微薄利润被侵蚀,而宜家方面持续的低价销售带来的压力却没有改变。

以记者了解到的一家代工厂为例,1997年到2011年的近十多年事件中,宜家对其生产的一款窗帘采购价从每平方米10美元降到了8美元,原材料价格在2010年时就上涨了四成。而之后,众多代工厂曾于宜家沟通,希望提高采购价格,但最终未获同意。采购价提不上去,利润也就更没有保障,所以,在近几年家居市场不景气的时期,很多代工厂商出现了集体倒戈,自立门户的情况。

压榨利润成倒戈主因

“宜家这样的建材家居销售商在中国会受到欢迎,原因在于国内目前收入水平还低于欧美等国家,原本以低价取胜的宜家在中国却成为了“小资”的代名词。简洁明快的北欧设计以及极易拆解与组合的特性,让一些坚定的宜家控,甚至从没有宜家的城市驱车数百公里,来到总是排着长长队伍的收银台前欣然掏出大把的人民币。而其适应人群及受15岁至45岁不等购买者的欢迎,而欢迎程度已经超出了宜家的想象。当然一些商品价格并不高,所以,还是有一部分消费者会被吸引。”有分析人士如是向记者指出。

所谓的价格低廉,恐怕与宜家对于代工厂的“苛刻”有很大关系。据记者了解,以宜家销售的一款椅子为例,宜家之前报价是7.63美元,折合人民币49.2元,而代工厂除去原材料、水电费和工人工资后,一把椅子利润不到8美分,折合成人民币只有5毛钱左右

那么,在此次建材家居行业中宜家会否受到影响时,有业内人士认为,诚然整个行业的不景气会影响到商家,但是会以渠道商为主,宜家这类拥有自己产品的销售商会受到影响但不会很大。

上述业内人士对此表示:“由于,10多年在中国本土运作的经验,使得宜家已经摸准了中国消费者的“脉搏”,可以说,他们了解客户的需求,并会适当调整。所以,在行业洗牌在所难免的时候,对于想要生存下去的建材家居商,应该适当调整扩张的步伐和节奏,同时去挖掘自身的潜力,用好的产品、好的品牌吸引和留住客户。同时在营销和服务上下功夫,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宜家代工厂倒戈事件只是一个开始,这预示着中国的地板等家居商开始“不安于”仅仅为人家做嫁衣。这种极力摆脱被压榨现状的勇气是值得嘉奖的,但与此同时,中国的商家也该花更多的时间和经历在新产品的开发上,否则的话,这一切都将成为一个笑话。

上述内容不代表齐家意见,不承担法律责任

    相关推荐

    热门评论

    发送

    正在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