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陷最严峻危机 企业突围迫在眉睫

对于陶瓷业来讲,今年可谓是多事之秋,一方面,陶瓷业本身遭遇国内市场罕见寒冬,另一方面,又在国外市场屡经坎坷,陷入低谷。近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公报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瓷砖征收为期五年的正式反倾销税,让我国的陶瓷业雪上加霜。

中国陶瓷陷最严峻危机

本月16日,欧盟对原产于中国的瓷砖作出反倾销终裁,执行时间从2011年9月15日0时起至2016年9月14日24时止,惩罚性关税达69.7%。按照相关规定,期满后欧盟视乎情况还可以提出延期。在终裁之后的一年后,内地新出口瓷砖企业还可以新进口商的名义申请复审,但这种机会的可能性很低。

此外,受今年楼市宏观调控的影响,佛山陶瓷产业正面临困境。多个公司表示:目前的情况甚至要比2008年还要困难。今年将是“佛山陶瓷行业近20年来最艰难的一年”。一半以上的企业面临供大于求、产品严重积压的状态,有一些比较小的企业被迫关门或者转行。

去年6月,欧盟对原产于中国的瓷砖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涉案金额超过3.2亿美元。今年3月,该反倾销初裁结果出炉,惩罚性关税高达73%,一度引发业内震动。初裁结果出来后,欧盟已经有80%的采购商开始观望,迟迟不下单。这也直接导致1~7月,中国陶瓷对欧盟的出口同比下降16.5%,而往年的这个时间,同比增长应在20%以上。

即便如此,除了少部分中国陶瓷企业针对初裁进行了应诉外,大部分企业一直处于观望状态。应诉不积极的企业最终将面临更大的损失。根据终裁结果,除6家企业获得26.3%至36.5%不等的单独税率,100多家参与调查的企业获得30.6%的加权平均税率外,其他企业均被征收69.7%的惩罚性关税,有效期长达5年。

中国瓷砖的出口将遭遇严重打击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显示,目前欧盟已成为中国瓷砖的第三大出口国,出口量占我国瓷砖总出口量的8%~9.5%、出口总值的10%~12%。欧盟是世界品牌的集散地,欧盟开了这个头,其他国家都有可能对我们进行反倾销调查。欧盟是想借机打压中国的陶瓷产业。

据了解,自去年以来,除欧盟外,中国的陶瓷接连遭到韩国、阿根廷和秘鲁等国家和地区的反倾销诉讼。终裁结果出台后,或许在未来一段时间,会有更多国家对华瓷砖提出反倾销立案。

内外受阻

巴西未来对陶瓷产品的需求量正加速增长。反倾销制裁的实施将严重影响国内陶瓷出口的利润。

据巴西瓷砖生产企业全国联合会统计,中国瓷砖产品近年来在巴西长驱直入,过去五年,中国瓷砖进口巴西总量从14.8万平米骤增到1,900万平米,增长率高达12804%。巴西瓷砖生产企业认为,中国优势产品的迅速进入,对作为“民族工业”巴西瓷砖行业造成极大冲击。

2011年我国的陶瓷行业在一系列调控政策的影响下已陷入近十年的低谷,国内外环境均对国内企业特别是出口型企业十分不利。对国外市场的极度依赖,使国内的陶瓷行业在欧美市场疲软之下,除了降价没有任何对策;而降价抢占市场的同时也使反倾销制裁一再发生。

虽然是较初裁结果有所下降,但这样的终裁结果依然不能让人满意。因为这么高的税率很多企业都接受不了。受高税率影响,中低端中国瓷砖产品将在欧盟市场‘绝迹’。这个结果,不仅仅对中国瓷砖出口欧盟产生直接影响,还会产生“骨牌效应”,或许在未来一段时间,会有更多国家对华瓷砖提出反倾销立案。

据悉,近10年来中国瓷砖遭遇了六次反倾销调查,而自欧盟反倾销案后,目前韩国、阿根廷、秘鲁都已相继启动了对华瓷砖反倾销调查。这也意味着中国陶企或将失去更多的国外市场。

今年以来,陶瓷行业可谓内忧外患不断,如油价、原材料攀升,楼市限购令,银根收缩,各国反倾销等。“终裁结果对我们显然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利的。但这样也促使更多陶企‘不贱卖国土’,同时促使整个陶瓷行业升级换代。”目前企业正计划在国外设厂,希望“曲线”出口的方法减少反倾销带来的冲击。

部分陶企将放弃欧洲市场

欧盟对华瓷砖反倾销案的终裁结果,比初裁的73%仅下降3点多,对陶企来说仍然是重创。部分陶企已经开始考虑放弃欧洲市场。

据了解,今年2月,欧盟就开始发起对中国瓷砖的反倾销调查,并于3月份初步确定向中国瓷砖征收高达73%的惩罚性临时关税,而该案涉案佛山企业超过200家。虽然佛山陶瓷企业一直在通过积极应诉、无损害抗辩和听证会等一系列方式希望降低关税,但是仍然没能大幅度下降税率。

如此高的税率,欧洲市场基本没得做了。高额的惩罚性关税对很多佛山陶瓷企业来说是重创,已经有不少企业放弃欧洲市场了。而由于接连的反倾销调查,对于佛山陶瓷企业的打击十分大,有的企业会选择在越南等地建厂,从而规避反倾销,但是成本实在太高。

欧盟市场只占中国陶瓷出口市场的一小部分,中国陶企出口欧盟的产品只占其生产总量的1%,高额的惩罚性关税对个别企业来说,是严重的。但对于整个佛山陶瓷行业来说,影响并不大。欧盟影响佛山的出口量大概是3000万平方米,这样的数量是不至于会让陶瓷行业有灭顶之灾的。”

遭遇严寒原因何在

进入2011年,(也有说法是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佛山陶瓷自2008年之后再度遭遇“严寒”。今年上半年以来,光人流量就要比去年同期下降至少一半。至于市场内厂家销售情况的具体数据,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比去年同期下降至少两三成。今年企业的多个产区都停产,产能严重过剩,国内外市场的销售都很不理想,直接导致多条生产线处于停产状态,很多员工轮休,只能领取基本工资。

造成目前这种情况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自去年国家严厉调控房地产行业以来,佛山的陶瓷业便大受影响,使得很多企业销量剧减,今年也缺乏大型基建项目的刺激,这无疑是雪上加霜。第二是国外环境的变化。根据陶瓷工业协会的数据,整个行业的收入至少有三四成是来自于出口。行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佛山陶瓷对欧盟出口总值为14.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6.5%。自去年以来,中国的陶瓷接连遭到欧盟、韩国、阿根廷和秘鲁等国家和地区的反倾销诉讼。中东地区本是佛山陶瓷业的重要销售区域,今年局势动荡,很多中东的客户要么撤销订单要么根本失去了联系。再有人民币今年升值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佛山陶瓷业遭到重创。

2009年,国家推出4万亿投资,里面有很大一块是投向基建,与之直接相关的陶瓷业受益匪浅,企业也得以通过内需来弥补出口的损失。而今,这种堤内损失堤外补的机制不复存在了,众多陶瓷企业面对的是严酷的经济冬天。

“三老”阻碍产业升级

佛山陶瓷行业协会副会长黄希然表示,目前这种现状除了上述原因之外,有一部分也是转型期的“阵痛”。现在广东产业升级,一些污染严重、能耗过高的生产线就转移到环境要求较低的西部,另外,今年原材料和人力价格上涨较快,很多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生产线也跑到中西部去了。有数据显示,目前还在佛山保留完整生产线的企业也就是20多家,其余的企业大多在佛山只是保留营销中心和总部。黄希然说以前佛山生产陶瓷烧的都是重油和柴油,硫含量很高,现在佛山产陶基本烧的都是低硫煤或者天然气,经过多轮洗牌,佛山的陶瓷企业剩六七十家。

很多企业所在的工业区的基础设施与工业布局比较陈旧。老的生产线、老的地盘还有老的工业布局,这“三老”都对佛山陶瓷业的现代化提升是个阻碍。比较理想的策略应该是建立一个新的工业园,进行新的总体规划,上新的生产设备。

一些企业面临产能严重过剩、无工可开的窘境,另一方面少数品牌知名度高、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生命力强的企业上半年的业绩却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反而还略有上升。

面临行业突围

今年来,陶瓷企业的压力日渐增大,单是进入金九银十后建材市场仍不温不火就让商家们大为头疼了。面对内外压力,在高成本时代,如何脱困是摆在陶瓷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近几年我国陶瓷行业发展十分迅速,同时各种问题也随着这样的高速发展暴露出来,产品质量、盲目价格战等威胁着陶瓷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有关研究人士分析,一直以来,陶瓷的原料构成和生产工艺决定了它必然要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与能源,陶瓷产业也必然无法回避原料、能源、环保这三大问题,而此前三十年建筑陶瓷产业的粗放式发展,更让这三大问题成为陶瓷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死穴”,使陶瓷产业的未来蒙上了浓重的阴影。陶瓷业的高压本时代,预示着全新的竞争模式和格局正在形成,应对之策,因理念与思想不同而有别。因此,陶瓷企业若要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就必须坚持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围绕着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注重环境保护、依法用工、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培育自主品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打造核心竞争力等要素和环节,这是企业化解高成本压力的根本。

在内外受阻的背景下,将加速陶瓷行业的洗牌进程和速度,从而更快地把没有品牌和没有质量保证的作坊式企业淘汰掉。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件好事。但通过洗牌,生存下来的企业还需要从产品附加值、科技含量、品质等方面不断提升,从而实现产品的高品质、高附加值、高价值、高价格的顺次递延。

上述内容不代表齐家意见,不承担法律责任

    相关推荐

    热门评论

    发送

    正在发送